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凤山街道办事处
首页 | 政务公开 | 渝快办

部门街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凤山街道 > 工作情况

“兴农人”董军

日期:2023-06-02

6月1日,阴雨绵绵,凤山街道广坪村代家坝组的地头,近10名农妇正在为辣椒苗除草、培土上箱,施肥、盖膜。

“叮咚叮咚......”站在田地边上的蔬菜老板董军也没闲着,一边提醒工人培土、盖膜的要点,一边在“蔬菜群”回复群里其他农户的问题:“少用除草剂,多适应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肥力和土壤团粒结构才得行”“蔬菜成熟了就马上联系我来拉去卖哟”......

既当菜老板,又是技术指导员,还是菜农,更是销售员,看似拥有“十八般武艺的”董军是名副其实的半路出家“兴农人”。

一个决定:自己种菜

现年52岁的董军从小就跟着父亲一在城里做农资生意,耳濡目染后,还不到20岁就开始子承父业做生意当小老板。

“那些年卖农资确实挣钱,农忙时间,一天就可以收入几千元,10元一张的钞票要用大塑料袋装。”说起当年的辉煌,董军仍是一脸的笑容。

年复一年,父亲的生意经董军已了然于胸:依靠信息及时更新种子新品种;寻找实验田地,发展示范点、示范片,让农民买种子时就看到希望。

但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跟随父亲发展示范点中,发现有很多病虫害,群众反映大。

病虫害从何而来?如何治理病虫害?董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董军自行报名到北京参加农业技术函授班学习,通过一年的努力,董军不但掌握了治理蔬菜病虫害的理论,还因为技术傍身,成为了众多蔬菜种植户的朋友。

“卖农资大材小用了,你是个菜老板、菜司令的料。 “朋友的一句玩笑话,引起的董军的深思:教别人种菜,为啥不能自己种菜呢?

与农业的深情厚谊,让董军下定了一个决心:自己种菜“搞实验”。

一门心思:种好蔬菜

话好说,但事不好做。从一个农民的“服务员”变成农民,身份转变的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

“第一个问题就是选地。”董军告诉笔者,武隆属于山区是立体气候,要选择一处能生长各种蔬菜的区域不容易。

2010年,董军终于在仙女山街道仙女村铁炉组谈好合作,流转土地种下了油麦菜、长白萝卜、瓢儿白、豇豆、茄子等10多个品种。

爱学习的董军明白,种菜要有体力,但要种好菜得靠“脑力”。五年间,在董军如孩子般的关照下,仙女山街道试种的蔬菜每年都硕果累累。

董军种植蔬菜的信心更足了,成立了重庆吉园农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万。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想扩大种植规模的董军与想引进企业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增收的凤山街道一拍即合,不仅在广坪村代家坝组流转土地50亩作为蔬菜基地,还在邻近的杨家村、出水村、芦红村发展订单农业400亩,合作期限10年。

一个愿景:助农增收

“趁这哈雨停了,这块土翻完了我们继续翻那块土哈。”“要得,你说了着数。”

在地里一唱一和的是农妇代晓燕、郑志碧、郑安容,他们都是董军蔬菜基地里的“长工”,代晓燕还担任了“监工”一职,负责田间基地的日常管理。

“我在基地干了好几年了,每月工资3000元。自家的地被流转4.8亩,700元/亩/年,能收入租金3300元/年,一年自己在家也能挣4万元。代晓燕说,“丈夫是个钢筋工,在外地务工,夫妻俩一年能挣10余万元,一家人的简单生活够了。”

50岁的郑安容,自家土地被流转2.5亩,收入1780元。在基地务工一年收入15000元,自己种植3亩辣椒,一年收入近10000元,她笑呵呵地说:“地还是原来的地,但却有了三份收入。”

目前,蔬菜基地主要种植了辣椒、萝卜、青菜等品种,董军说,这些品种就是因地制宜发展的,在订单农业中也鼓励农户主要种植的这三个品种蔬菜。

董军说,今年已与农户签订订单,红辣椒1.5元/斤,青辣椒0.9元/斤,让农户在发展前先吃颗“定心丸”。

如今,虽10年租期将满,但董军已有下一步规划:租用700多平方米的广坪村农产品粗加工厂房,延长蔬菜产业链做腌菜系列,即利用自产的辣椒、萝卜加工成泡椒、酸萝卜、泡酸菜。

“目前,已与重庆一家食品加工厂达成协议,负责实施食品加工车间设计和布局,培训食品检验员、操作员、技术员等,提升工人业务水平。“董军说,此外,已购买了全自动剪把机,自动清洗机,耐高温包装机,将发展重点转向加工,只发展订单农业,将租地的人力、物力、财力转型到加工厂中,让种地的农民升级为工人。

“我还申请了‘渝禾康’商标,虽然产品还没出,但要先做好发展品牌农业的准备。”董军说,现在的农人,已不能再是“只卖鲜、坐地销售”的“旧农人”,而是要做关注 “精深加工、主动出击”的“新农人“,更要做全力以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兴农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武隆区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